中德当代平面设计的比较

何谓平面设计?1922年,设计家威廉·阿迪逊·德威金斯终于把这些努力综合用一个术语代表: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把各种平面因素组织成具有次序、具有视觉传达规律的总体的这种活动的性质,从而奠定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定义基础。

中国人创造了印刷术、发明了造纸术以及陶瓷的活字技术;德国人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这两个古老的国家都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世纪后中德两国的平面设计是如何发展的? 平面设计的风格特点有那些异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两国平面设计的差异?

先来谈谈中国,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每个阶段的平面设计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平面设计

在新旧交替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第一代设计艺术家从传统中挖掘新思想,以时代意识整理国粹,这一时期的月份牌、现代书籍设计、标志设计等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平面设计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象转化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

这一时期的平面设计大多使用具象图形,如,人物、植物、花卉等。字体为手写体居多。

中国的早期标志设计大多运用于商标设计,出现时期大约在清末时期。津、沪海关商标挂号制度的实施使得津沪两地的商标行业得以兴起和发展。上海是当时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非常重要,成为近代商标设计的主要发展地区。出现了很多名牌商标。像“马头”牌美术颜料商标,“美丽”牌卷烟商标以及罐头食品的诸种商标等。

其中民国时期的平面广告设计,招贴、海报、杂志封面设计大多以女性作为设计题材。较为突出是香烟的、妆饰广告。

另外,这一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精练、色彩明快、简洁而富有装饰趣味,突出民族艺术的风格。“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学和新美术的发展,著名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家有陶元庆、孙副熙、钱君陶等。他们的作品构图新颖、精练、色彩明快、简洁而富有装饰趣味。采用水彩画、水墨画、书法的元素,突出民族艺术的风格,不仅有敦煌石窟艺术、汉代石刻艺术人物表现,还具有周秦的青铜器等风格形式。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平面设计具有很强时代性,风格特征明显,不仅反映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平面设计

这一阶段中国处于文革阶段,平面设计为政治服务,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文革时期的平面设计,色彩比较显眼,选用红色,黄色等颜色。其设计的特点是,背景常常选用红色的光芒,主体常使用毛泽东像,宣扬红色的革命精神。这个时期的平面设计注重前后关系,虚实关系。也逐渐开始运用平涂的手法。

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一列的艺术改革运动,特别是在1907年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运动发展得特别有声有色,如火如荼,结果是从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创作手段、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从古典文明以来的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性、革命性、彻底的改革,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现代艺术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以及达达主义对德国的平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

二十世纪后期的中国平面设计

二十世纪后期,改革开放对中国平面设计具有跨时代的一样,中国人有了机会接触到国外的平面设计作品。同时,电脑辅助设计等新技术的出现为中国平面设计开拓了思路。

这一时期的平面设计,发展很快,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运用传统视觉元素、如笔、墨、纸、砚等,注重虚实关系,作品具有也开始运用丰富的色彩具有很强的想象力。

再来看看德国平面设计

德国贯穿了德意志严谨、理性的特点、重功能、重理性的设计理念和系统化的艺术形式,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稳重的字体风格,线条及框架具有严格内在比例关系——等分、黄金分割、切合等;色彩方面特点有两种,一是善用大面积单色铺色,色彩饱和度高,甚至大面积使用补色;另一方面使用单纯的黑白对比,冲击力强,工业感浓重,符合民族性格。

(一)简化造型,有强烈的色彩感

20世纪初,德国平面设计师卢西恩·伯哈德(Lucien Bernhard)、汉斯·欧特(Hans Rudi Erdt)等人的作品中显示出了一种更加纯净和简洁的特征,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海报风格”(Plakatstil)。作为“海报风格”代表人物卢西恩·伯哈德开始强调在设计中做减法,强调简化的造型,他的作品和风格预示着现代注意的刺激和活力。伯哈德1905年为普莱斯特火柴公司设计的招贴中,仅采用最简洁的两根火柴的视觉形象来有力地突出信息。同时,色彩成为重要的视觉传达元素,文字所使用的鲜明蓝色和黄头的大红火柴,与棕色背景形成对比,给人较强的视觉感受。在后来的多幅作品中,伯哈德反复使用通过平涂的简洁产品形象和产品名称来创作招贴的方法。

(二)强调产品的对象

Sachplakat对象海报(Object Poster),德国人用这种海报表现手法描绘现实产品的形态,是一种写实的手法。这种手法把传达的信息降到最简状态,海报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只有产品、标志、字体的线型状态,或者是手写体的图形。这种手法被柏林海报设计师广泛地运用在受到德国著名字体铸造公司赞助的杂志“招贴”(Das Plakat)上,同时无衬线字体也被运用到实践中。

(三)注重对字体的研究和设计

包豪斯的郝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1900-1985)是现代字体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他影响了整整一代平面设计家和字体设计家,促成了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过程。他重视字体的简单、理性的几何形式,这种方式使很多设计家感兴趣,并且开始学习到他的设计方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体设计家是保罗·伦纳尔(Paul Renner, 1878-1956)。伦纳尔是一个设计家和教师,对于拜耶的设计非常感兴趣,因此遵循它的途径发展,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他的庞大的无装饰字体系列“未来体”(Futura)。这个字体系列非常庞大和完善,一共由15种不同的字体组成,其中包括4种斜体,2中特别的展示用的特殊体和完整的粗细宽窄不同的基本无装饰线体,具有现代无装饰线体的最典型特征。这个字体系列迄今依然在全世界广泛被采用,电脑中的字库必然包括“未来体”。

(四)注重几何形态的分析及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德国著名设计家贝伦斯认为,设计的视觉训练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对于几何形态的比例的分析。学生必须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为分析的对象,对类似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对称、重叠、图形之间的交叉和解析等等不断的训练,最终达到对图形的结构的真实理解。有了这种视觉能力,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真正的设计阶段。

另外,在网格的辅助下,德国的平面设计图形、文字、背景等元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通过对各种字体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字体的比例、尺寸、细节装饰与传达功能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的比较

(一)相似之处

中德平面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平面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视觉设计的责任是一个由多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审美、文化、道德、科学、环境,形成视觉设计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并在特定的时代游戏规则中以视觉的方式传达这种责任。

德国的艺术家们、艺术评论界和设计界也非常注重设计和社会、文化、政治之间的关系,对于大部分德国的设计家来说,设计的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因此,具有强烈的“社会工程”特色。贝伦斯认为,除了建筑以外,最能够与社会密切关联的设计活动就是平面设计,因此,他本人非常重视平面设计。他的平面设计的实验目的,在于表达新时代的气息,传达新时代的思想,促进人们对新时代的认识和了解。而所谓的新时代,在他来说,就是人人平等的、民主的时代,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是,他与他的大部分同志一样,都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

另外,两国的平面设计都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

中德两国的平面设计都注重设计元素之间的联系。德国的平面设计强调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中国强调“整体”和“联系”的思维方法模式,将宇宙万物视为连续变化和不可分割的整体,重视造物实体的同时强调综合关系。

(二)不同之处

德国的设计高度重视理性观念,早在黑格尔时期就强调“存在总是合理的”,这种观念影响了德国人,他们的平面设计同样也是理性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平面设计较为感性,注重虚实相生和意境的创造。

德国平面设计以简洁著称,著名设计家密斯·凡德罗很早就提出经典的“少即是多”的理论,对德国的设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德国的平面设计师秉承其设计理念,有些设计甚至推崇“极简主义”,但总体来说,德国的平面设计致力于用最少的视觉元素传达最准确的信息。在中国,传统设计的元素和设计图形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传统设计并非不提倡简单的造型,很多传统的观念更是崇尚复杂的纹样和图形,认为复杂的图案和精致的工艺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设计师和大众思想进步,这种观念逐渐被改变,开始注重平面视觉主体传达信息的目标性。

设计手法的比较

(一)技术辅助设计下的中德平面设计

中德两国的平面设计从早期就开始使用技术辅助设计的方式,相比之下德国平面设计强调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更强。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平面设计虽然处于萌芽阶段,却也出现很多优秀的作品,中国的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现有技术,将平面设计推向了一个比较高水平。

现在,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也非常重视平面设计的辅助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设计出很多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

(二)造型、材质的运用的比较

中国设计注重传统元素的运用,在造型和材质上做变化。而德国的设计中常运用特殊的荧光色彩,这一点在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得到明显的体现。

从靳埭强海报设计和德国设计师的海报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德两国平面设计在图案造型、以及排版上的差异。中国设计师喜欢烘托虚虚实实的意境。造型上,德国设计师较多地使用直线、棱角,颜色上德国的设计师则使用大色块,善于使用对比色、补色。版面上严格按照网格规则进行排版。

(三)色彩的比较

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物宜工巧”强调“整体”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国的设计师则注重色彩的协调统一。相对德国平面设计的高度理性化和功能化,中国的平面设计具有较为感性的特点。在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德国的平面设计大多使用块面、对比、简化造型的手法达到明确的信息传达的目的。

 

德国的平面设计非常强调对于色彩的准确性,这与德国人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处事风格有关。对于色彩的准确运用能够规范产品视觉设计体系。另外德国平面设计师在设计时经常运用色彩的叠加、对比等手法,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中国的平面设计善于运用传统纹样和图形,因此有些设计较为复杂。左图为埃里克·斯皮尔克曼(Eric Spiekerrmann) 为伯特霍尔德公司(Berthold AG.)设计的海报

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中德两国的平面设计从设计的思维方式、设计方法、设计风格特点等方面具有差异性。

德国贯穿了德意志严谨、理性的特点、重功能、重理性的设计理念和系统化的艺术形式,平面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稳重的字体风格,线条及框架具有严格内在比例关系——等分、黄金分割、切合等;色彩方面特点有两种,一是善用大面积单色铺色,色彩饱和度高,甚至大面积使用补色;另一方面使用单纯的黑白对比,冲击力强,工业感浓重,符合民族性格。中国的平面设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受到儒家思想、传统美学、传统文化的影响,平面设计呈现感性、“民族性”等特点。

比较中德两国的平面设计,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都注重设计之间的联系。不同之处表现在平面设计的思维模式、设计风格上,德国平面设计高度的理性,而中国的平面设计在于注重感性的认识。色彩上,德国的平面设计讲求精准、强对比,而中国的平面设计注重和谐共生。德国的平面设计以简洁,推崇 “少即是多”,中国的平面设计在于表现丰富的内容。

中德两国的平面设计都有各自独特之处,无论中国设计十足的历史文化韵味还是德国设计夸张大胆简洁,都是值得两国平面设计师互相借鉴和学习的。

Rebecca @ Shanghai

 

Previous Article
Next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